,是以人类聚居的城市、乡村及其建筑空间和景观环境为研究对象,研究人居环境的营造、协调、经营和优化的学科专业,兼具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理论与实践应用并重,并具有突出的设计营造与创意特征。
进入21世纪20年代,全球人居环境的各种共性问题不断凸显,同时信息技术等各种新技术带来了人类生存状态与生活方式的急剧变革。如何回应新技术文明解决未来全球人居环境的共性需求与问题,形成新阶段建筑学科价值论、认识论及方法论等方面的基础理论体系,是建筑大类学科教育与实践范式的重大战略问题。建筑大类既关注物质空间环境,也关注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技术和艺术等要素,是科学、人文与艺术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建筑类的建筑、城乡规划、风景园林三个本科专业,专注于大到区域和城市,小到建筑单体和建筑室内空间,涵盖人工和自然景观环境等诸多类型和诸多尺度的空间环境研究与设计,是面向城镇化和城乡建设,落实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创造未来美好人居环境的重要专业。
清华大学建筑类学科和专业,历史悠远长久、师资雄厚、成就卓越、声誉斐然。清华建筑教育由梁思成先生于1946年创立,是中国最早成立的建筑院系之一。从梁思成以中国古代建筑理论卓越成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到吴良镛开创“人居科学”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从新中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到改革开放后被授予世界人居奖的北京菊儿胡同工程;从1999年世界建筑师大会《北京》发出跨世纪宣言,到新时代投身城镇化发展、乡村振兴、自然保护和文化传承的伟大事业;七十多年来,清华建筑类学科专业不断吸引和培养了5000余名国内外优秀学人,涌现出一大批学术大师、兴业之士、治国栋梁,为国家贡献了丰硕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大量的优秀设计作品,奠定了在国内外建筑类学科专业领域的领军地位。
当前清华大学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和风景园林学三个学科专业,均被列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在教育部学位中心一级学科评估中均获得A+的最高评级,在历年的QS世界建筑类学科排名中均跻身全球前列。
清华大学建筑类学科和专业,以梁思成体形环境思想和吴良镛人居科学理论为办学基础与特色,科学与人文并重、艺术与技术并举;既重视学通古今、融贯中西的理论素养提升,又强调坚实的设计能力训练;既关注国家发展前沿,教学、科研和实践相结合,又以全球的人居环境可持续建设为己任,以开放的视野和创新的精神,迎接未来广阔的学术和行业发展机遇。
建筑学院是清华大学最早开展通识教育实践的学院之一,强调坚实的学科基础、开放的专业视野和强烈的创新意识,迎接未来广阔的学术和职业发展机遇。清华建筑长期开展多形式、高层次、全方位和重实效的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与来自欧洲、亚洲、北美、澳洲的数十所世界著名建筑院校和国际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了国际化人才教育培训平台,形成了联合学位、联合设计、学生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教学体系。本科期间,学生可通过海外学生交换计划、建筑师业务实践海外派遣项目、国际联合设计、外教课程和国际著名建筑师系列讲座等获得国际交流和拓展全球视野的机会。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师资力量强大,拥有世界一流的人才教育培训队伍,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4名、全国工程勘测考察设计大师3名。他们是中国建筑策划理论体系、人因高质量城镇空间设计、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国家战略、城乡规划与空间治理、城市设计与社区营造、国家公园规划建设、园艺疗法理论体系等学术领域中国际知名的专家学者,在冬季奥运会等国家大型建设工程设计、绿色建筑与低碳节能技术、养老体系及宜居环境建设、新型城镇化与国土空间规划改革、后工业景观重塑更新等行业领域中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中国工程院院士,前UIA国际建筑师协会理事,全国工程勘测考察设计大师,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建筑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全国高校建筑学教育评估委员会主任。
全国工程勘测考察设计大师;UIA国际建协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全国优秀科技工作人员;《世界建筑》主编;冬奥会张家口赛区总规划师;建筑学会传媒学委会副主任。
建筑学:建筑节能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室内空气质量评价与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高校建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北京市设计创新中心、清华大学-故宫博物院文化遗产联合研究中心。
城乡规划:国家发改委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首都高端智库清华大学城市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首都区域空间规划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住建部城市研究院,国家文物局空间信息技术应用研究重点科研基地等。
风景园林:国家发改委清华大学中国国家公园研究院、园林绿地生态功能评价与调控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风景园林科研技术成果转化雄安示范基地等。
通过建筑大类招生途径进入清华大学的新生,在第一学年实施大类通识教育,逐步确立适合自身未来发展的专业方向和发展路径。在第一学年结束前,按照尊重学生意愿、学生与院系双向选择的原则,完成大类分流与专业确认;并在全过程中因材施教,开展“本硕贯通”、“本博贯通”、“学科交叉”等不同发展路径的增强培养。
建筑学专业综合了理、工、文、艺诸个领域,具有科学与艺术、理工与人文结合的特点,专业定位为“科学、艺术、人文相结合的综合型、创意型工科”。人才培养立足国家建设的重大需求,面向学科前沿寻找发展新的增长点,致力于中国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探索以建筑创作为基础的建筑规划设计理论与创作方法体系。
清华建筑学专业以建筑规划设计系列课为专业核心,开设理论、实践、美术系列课程,师资雄厚,建筑教育厚基础、重实践,始终以“教学创新”作为核心内容,2014年创立国家级工程教育中心,校企联合培养高质量人才,并聘请业界知名建筑师进行“开放式设计教学”,学生多次在UIA、VELUX、HOLCIM等顶尖国际竞赛中斩获奖项。
建筑学专业长期开展多形式、高层次、全方位、重实效的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建立了国际化人才教育培训平台,与欧洲、亚洲、北美、澳洲数十所世界著名建筑院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逐步形成了联合学位、联合设计、学生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教学体系。本科生可通过海外学生交换计划、实践海外派遣项目、联合设计、外教课程和国际著名建筑师系列讲座等多种形式,获得广泛的国际交流机会。
建筑学专业致力于培养高层次人才,优秀毕业生广受欢迎,其中,高比例本科生通过校内或校际推研方式,免试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出国继续深造主要前往哈佛大学等一流建筑院校,完成学业后进入国内外事务所就业,或在国内外高等院校获得教职。国内就业单位以大型设计企业和研究机构、高校为主,或在更广泛的设计领域进行自主创业。
城乡规划专业涉及从国土空间规划到城市设计与城市更新等不同空间层次与规划设计领域。城乡规划专业具有综合的规划知识体系,学习城乡规划专业可以培养战略决策与领导力,建设美丽国土家园;可以培养扎实的空间设计能力,营造美好人居环境。城乡规划设计工作者探访山水形胜的广袤田野,深入文化积淀的历史地区,丈量日新月异的城市新区;面对不断涌现的新问题、新技术、新思路,规划设计者总能站在未来城市创造的前沿。
清华大学城乡规划专业以人居环境科学为指导,贯彻科学与艺术、理工与人文相结合的教学理念,重视规划与设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城乡规划领域专业帅才,在国内城乡规划专业教育中具有引领地位。清华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具有如下优势:
1.历史悠久,是新中国最早的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始于1947年梁思成先生开设的“都市计划”课程;
2.实力雄厚,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良镛院士领衔的教师团队,名师汇聚,专业评估全国排名第一;
3.文理兼重,继承清华大学理工与人文结合的深厚传统,追求“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艺术求美”;提供从顶级规划设计院到参与国家级项目的多元化学习实践平台;
4.前景广阔,依托清华的重要影响力与遍布全球的校友资源,毕业学生广泛就职于高等学府、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前沿规划设计企业、知名专业咨询公司、有一定的影响力的国内外城市发展与社会服务机构等。
生态文明时代,风景园林专业以守护自然山水和地域文化为目标,综合应用科学、艺术和工程知识与方法,保护和修复自然环境,营造健康和安全的室外建成环境。
1951年新中国现代风景园林教育发肇于清华大学和北京农业大学联合设立的“造园组”,至2003年清华成立景观学系,建构了一流的、国际化、前瞻性的教学体系和师资队伍,并以培养热爱自然具有高度环境保护和人文关怀意识的学术和实践帅才为己任,发展至今景观学系已成为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品质的重要标杆。
2011年风景园林学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列为一级学科,下设风景园林理论和历史、园林与景观设计、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风景园林植物应用、风景园林遗产保护和风景园林技术科学6个二级学科方向。
清华大学为教育部高等学校建筑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单位,专业本科教育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为核心形成4个课程板块:规划设计板块(包括城市广场、校园、植物园、湿地/河道、城市公园、城市设计、区域景观规划、遗产保护等)、自然科学应用板块(包括植物学和种植设计、景观生态学、景观水文学和景观地学等)、工程技术板块(包括竖向设计、景观工程等)以及理论和历史板块(包括世界古代园林史、风景园林设计理论等)。同时设有古典园林、城市景观、风景区考察和综合实习等实践环节。
毕业生在社会责任、理论素养、专业技能方面受到业内广泛赞誉,均以优异成绩获得深造资格,推免留校或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等世界一流院校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
关肇邺,1948级,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测考察设计大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张锦秋,1954级,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测考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西北设计院总建筑师;
马国馨,1959级,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测考察设计大师,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叶如棠,1959级,原建设部部长,原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原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
康 健,1979级,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教授;
庄惟敏,1980级,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测考察设计大师,国际建协职业实践委员会(UIA-PPC)联席主席,《堪培拉建筑教育协议》轮值主席,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施卫良,1983级,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副主任,前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马清运,1983级,马达思班建筑事务所创始人,美国南加州大学建筑学院前院长;
吴维平,1981级,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筑规划与保护学院院长,美国规划院校联合会主席;
徐全胜,1987级,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董事长、总经理;
麦贤敏,1999级,西南民族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国家民委中青年英才培养计划。
近五年的平均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毕业后,超过90%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约50%的学生本校读研,约30%的学生选择境外高校。
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院、代尔夫特工业大学、苏黎世高工、慕尼黑工业大学、东京大学等。
建筑设计院、规划院和其他国内外规划设计机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政府管理部门及企业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现代设计集团、其他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政府管理部门及企业等。